文/石衡潭
一位初出茅庐导演的一部文艺片处女作,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,票房竟然能够突破6亿直逼7亿,还掌声如潮。为什么?我想除了“韩寒”二字固有的吸引力外,重要的是它引爆了80后90后甚至更多人的内在激情。而这一引爆点就是——平庸还是超越?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,更是一份需要表达的激情。
超越平庸,是每一时代年轻人的基本冲动。可是,在我们这个时代,这种冲动被房子、车子、票子等现实需求压扁了,压垮了;每一个人都像一条被这些欲望追逐的狗,奔跑得喘不过气来,哪还有功夫来这点小情小调呢?韩寒的独特与勇敢也就在此:他知道,尽管现实如此残酷,但每个人其实都心有不甘,所以,他要替所有被压抑的人们发一声呐喊。
原动力浩汉
浩汉是超越平庸的原动力,是三人团队的核心。他的豪言壮语是:“今天我上了这个台,就不怕让自己下不来台。”他的口气虽不小,但目标并不高:“不管我在哪里拉屎,都有人给我送纸。”他的勇气不是与生俱来,而是受到了榜样的激励,那就是他的父亲。在风高浪急的某天,他父亲坚持要下海,结果人船俱亡。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,却在浩汉心中建立起了父亲伟岸的形象。韩寒的深刻在于:他敢于树立超越,更敢于解构超越。
随着剧情展开,我们才知道,所谓父亲的特行独立、拥抱大海,完全是一场刻意的虚构。原来,父亲另有家室儿女,他造成这样一个假象,是为了去还另一半的感情债;最后他的死,也是由于他自己醉后失火所致,一点都不悲壮。当浩汉了解到这些真相时,父亲在他心目中的形象顷刻坍塌了,当然,还不止于此,爱情的幻梦也立马破灭。通讯了19年的梦中情人在见面10分钟后,居然成为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。这杯倾力酿造的陈年老酒,又遣何人来喝呢?早知如此,何不去“经营”那个声言“幸亏我10岁的时候,就及时不喜欢你了”的周沫呢?正因为他好高骛远,苦心孤诣,才失落了一份近在咫尺的爱恋。
这是理想的尴尬,也是超越的尴尬。它们在影片中随处可见。
书呆子江河
江河不像浩汉这样豪情万丈,他是读万卷书行三里路,但他也有自己的梦想。乘行数千里,从东极岛的东到西,他也愿意追随浩汉的壮举。应该说,他是最有书呆子气的,在现实中应该是最没能力的一个人。正如浩汉告别时所言。他的长处是对人性有最基本的信任:“再坏的人也可以局部信任。”所以,他能够对以妓女身份出现的苏米一见钟情并且吐露真心,尽管苏米提醒他:“江老师,我不是你的学生,你不用对每个过客负责,也别去教路人该走哪条路。”他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她从良,他相信一切皆有可能。所以,面对阿吕的偷车,他也愿意相信阿吕有自己特别的理由,而不是简单地背叛。
正是由于他的坚守,才有苏米对他的动情,甚至连小狗阿拉斯加也愿意跟随他。浩瀚(浩汉)的好处是恢宏阔大,横无际涯,但却没有稳定的目标;江河虽然受河道限制,没有那么多自由,但有前进的方向。所以,最后,苏米依偎在他的身边,而浩汉则不知所终。当然,这个结局也可能只是一种虚幻、一个愿望,更现实的可能是像苏米说的那样:“有机会,我把我的故事都讲给你听,可惜没这个机会了。”
追星族阿吕
阿吕对于浩汉与江河是一个惊喜,也是一个意外,而他自己则更体现了对平庸的超越。他一句话就颠覆了江河已有的世界观:“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,哪儿来的世界观。”他骑行万里,不畏艰辛,不仅为了体验自由,更是为了追星——nt3m5p卫星一号。他并不在意众人的嘲笑,只是等候生命中的那一个人。“有时你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,最后发现,只有一个人懂,这就够了。”这个愿望他实现了,他收获了自己的爱情;而他更大的梦想则是:“你们的偶像都是明星,而我的偶像是一颗卫星。”这是石破天惊的一句话。众人都匍匐于大地之上,惟有他仰望天空。当然,他所向往的只是物质性的外太空,而非真正精神上的超越。所以,这种追求成为虚幻,甚至变成了伤害。
在这一追求的道路上,他痛失了自己的爱人;同样,他也欺骗了两个十分信任他的朋友;最后,卫星爆炸坠落,他也去向不明。韩寒对阿吕的这种追求也揶揄了一把。当阿吕对着头盔上妻子的照片大抒其情时,江河却忽然开动车子让头盔骨碌一下坠地。也许,最后,阿吕的一踩油门,绝尘而去,是对江河不敬行为的一种回击吧。理想总是在我们刚刚想要仰视时,却忽然一头栽下来,让大家目瞪口呆。
同路的人们
胡生是个天真纯朴的男生,容易被别人信任,也容易被别人忽略。他是浩汉与江河的一个跟班。“大家都说我脑子有问题,他们(浩汉、江河)说我是正常的。”他也想跟着他们一同去乘车旅行,却糊里糊涂地在旅馆被落下了,他们走了好长时间,才发现少了一个人。这事说明:光有天真,难以应付这个复杂的社会。而在生活的重要时刻,总会有人因看似细小的原因而错过机会。
周沫是一个随遇而安的女孩。有自己的情感与追求,却埋藏在心底。她对浩汉有过念想,但自从刘莺莺出现后,她就自动退出了。当然,她依然在等待。短短的告别语,看似无情却有情。她的处境是身不由己。生活也就像一个大片场:今天是名媛贵妇,明天可能是贫女丫鬟,还可能糊里糊涂毙命刑场。浩汉等人驱车离去时的那一声枪响,也可能报道这一份情感的终结。“每一次告别,最好用力一点。多说一句,可能就是最后一句;多看一眼,可能就是最后一眼。”
苏米身上也有很多的未知数。或许是家教失效,“从小听了很多大道理,可依旧过不好我的生活。”或许是遇人不淑,“我从小就是优,你让我怎么从良?”总之,就落到了这部田地。天生丽质、品学兼优并不是日后幸福的必要条件,正如她的手机铃声《When I were a little girl》所唱的那样,世事难料,现实残酷。苏米的命运也包含着对时下学校教育的一丝嘲讽。幸好,她还保有一份原初的善良,使她有机会去迎接新生。
刘莺莺身上体现了爱就是克制的理念。这是对这个时代人情感方式——放肆的一种反动,也是她的主要亮点。但她的这份克制似乎对浩汉有些不公平,他一直都蒙在鼓里,而等他知道真相时,却已经覆水难收了。
真正的忠告
电影中,苏米一帮人和江河、浩汉分别时互相留忠告一段也非常有意思。两个人都抢着要给对方忠告,最后还是手受伤的司机占了先:“我给你一个忠告:汽油机不能加柴油。”这是表示对一切所谓忠告的藐视,对一切所谓真理的不屑。有人喜欢教导别人,成天给人忠告。可谁能给人忠告?谁有这个资格?古代哲人早就说过了:“有一条路,人以为正,至终成为死亡之路。”(《箴言》16:25)耶稣说得更清楚明白:“瞎子岂能领瞎子,两个人不是都要掉在坑里吗?”(《路加福音》6:39)韩寒多少领悟到了这一点,所以,他不谈真理忠告,只讲科学常识。“既然大家都没本事,各走各路,这才是现实。”韩寒的可贵,在于诚实,也不乏谦虚。
“当一辆车消失天际,当一个人成了谜。你不知道,他们为何离去,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。”这是一个失丧的年代,也是一个寻找的年代;是一个平庸的年代,也是一个超越的年代。问题在于:人们不知道失丧了什么?也不知道该寻找什么?人们不甘平庸,可又不知道向哪里超越。只能选择在路上,或者是离去。人们一直都是这么生活的,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一代过去,一代又来,日光之下,并无新事。可是,不是没有答案,而是没有正确的寻找,平凡更不是惟一的答案。
人生应该有追求,生命需要放光彩。催生它的不是友情、亲情与爱情,也不是明星、卫星与流星;不是顺其自然,也不是孤注一掷;而是真光。“那光是真光,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。他在世界,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,世界却不认识他。他到自己的地方来,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。”(《约翰福音》1:9-11)不是真光没有照耀,而是人们习惯于黑暗。在真光的照耀下,人们才知道道路与方向;在真光的沐浴下,人们才知道色彩与温暖;在真光的照耀下,人们才不是奔跑无定向,斗拳打空气,才不是情无所托,后会无期;在真光照耀下,人们才虽经幽谷,不怕遭害;虽遇艰难,恩典够用;在真光照耀下,人们才精彩纷呈,福杯满溢;后会有期,天家欢聚。
作者来自湖南长沙人,北京大学哲学博士,美国伯克利访问学者,现住北京,从事基督教研究。